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德川幕府的统治
①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
②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无实权;幕府将军为实际的统治者
2、社会状况:
①闭关锁国
②经济缓慢发展,19世纪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社会矛盾尖锐: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起义不断;
B.工商业者不满;
C.中下级武士境况窘迫产生反抗思想甚至起义
3、黑船事件
(1)时间、人物:1853年,佩里
(2)结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其他列强纷纷效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锁国局面被打破
4、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1)表现:①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使日本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失业剧增 ②钱价暴跌,经济混乱,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纷纷起义
(2)其他影响:③殖民地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陆续兴办许多近代工厂
④西南诸藩改革自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5、“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失败
(1)原因: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中下级武士不满,走上政治舞台
(2)活动:①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 ②袭击西方列强 ③组织“奇兵队”抗击西方入侵
(3)主力:日本中下级武士 (4)参与者:富农、工商业者
(5)结果: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6、倒幕运动
(1)原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
(2)过程:①倒幕派在长州、萨摩掌权,并走向联合
②倒幕派获得京都朝廷支持,幕府“大政奉还”
③“辞官纳地”未果,戊辰战争爆发
④鸟羽、伏见之战幕府投降
7、总结出明治维新的背景(原因):
①在幕府统治下,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和闭关锁国
②日本经济缓慢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日本社会矛盾尖锐
④黑船事件,日本锁国局面被打破陷入半殖民地危机
⑤列强入侵,社会危机加强,同时刺激资本主义发展,西南诸藩改革 ⑥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摆脱外来压迫,富国强兵。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政治方面:废除旧体制
①废藩置县,中央直接派官员直接管理地方,割据局面被打破,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2、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币制——有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
②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实行地税改革——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政府财政收入提高
④核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步骤:①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②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政府扶植私人资本的发展,无偿或优价转让国营企业给大资本家,鼓励他们发展
特点:①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
②得到政府扶持的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③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3、思想文化方面:学习西方,倡导“文明开化”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②按照欧美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A.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
B.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
C.教学内容增加自然科学知识
D.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封建色彩身份浓厚
③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进西化
4、军事方面:建立新军队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②购买先进武器,建立军工企业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特点:①军队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 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5、颁布《日本帝国宪法》(1889),确立君主立宪制
(1)背景:①明治维新期间,农民负担沉重,中小资产阶级不满,掀起了“自由民权运动”②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2)过程: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3)特点:以当时军国主义色彩最浓厚、君主权力最突出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
(4)内容: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但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权力
②日本国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③日本议院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议会权力有限,可以批准财政预算,可以参与制定法律,天皇也可以颁布法令
④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辅佐天皇,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质上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5)评价: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规定国家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中,但是它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制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6)意义: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6、崛起的东方强国(结果)
①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②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③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④踏上对外扩张之路:1872年入侵琉球 1874年入侵台湾
1876年入侵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
三、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①明治维新颁布《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②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经济近代化的步伐,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③实现了富国强兵,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随着军国主义的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一员
※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历史作用:
内: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外:①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日本成功的典型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启迪。
※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者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②推行军国主义,走上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不同:
①直接原因不同: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 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②内容不同: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
③领导力量不同: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④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相同:
①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ucailoubg.com/8871.html
标题:明治维新的性质(明治维新性质的认识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