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文写得这么美,谁能照样拍出来?
先来说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意思是:春风吹拂,千万条杨柳随风飘摆,六亿人的中国都是尧舜一样的圣人。
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且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同年,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派出大批医疗队到疫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疫区余江县人们提出了“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口号,发挥冲天干劲,与瘟神作战。并大力兴修水利,填平沟壑,根绝血吸虫的滋生地,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血吸虫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刊载了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经过”的社论。
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彻夜未眠,第二天早晨便写了这两首诗,并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诗时的喜悦心情。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原文如下: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翻译:
其一
绿色的水,碧青的山,枉自风景秀丽,连华佗也奈何不得小小血吸虫。
成千的村庄野草丛生,人们腹泻不止,成万户人家萧条冷落,鬼唱怨歌。
住在地球上,一日行走八万里路,巡视宇宙,遥望万千星河。
牛郎问起血吸虫病的事,也一样悲哀,年复一年,随波逐流。
其二
春风吹拂,千万条杨柳随风飘摆,六亿人的中国都是尧舜一样的圣人。
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情翻波逐浪,青山有意识地化崎岖险阻为宽敞大桥。
五岭山脉高峻与天连接,雪亮如银的锄头从天而落,大地震动,震撼三河,铁臂在空中摇动。
请问瘟君你想要去哪里?烧纸船,燃蜡烛,在光天化日之下给你送行。
再说拍照与拍摄:拍照也罢,摄影也好,都是使用照相机或摄像机将物体、景物、人物拍摄下来进行保存的过程。从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分析,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1、照相的可视性与摄像具有相同的特性。 小说靠读、音乐靠听,而摄像艺术则靠观赏。小说、音乐都不能提供具体形象供人观看,它们是时间艺术,不是空间艺术。 摄像艺术是空间艺术(或称视觉艺术)又是时间艺术。表现时间过程。 小说是用文字描写来阐明主题、叙述情节、刻划人物、描绘环境的。读者根据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想象、感受艺术形象。
2、摄影(照像)是空间艺术,但不是时间艺术。一幅照片只能表现出对象的动感,却不能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影视摄影不仅能表现事件的空间变化,还能展示时间的延续。 所以它是时空艺术。照像是单视点的瞬间艺术,它所表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要通过观众的想像来完成。时间是凝固的,空间是单一的。
而用影视画面来表现开国大典,不仅要记录这一历史庆典的始末,还要用不同景别的画面记录天安门广场城楼各方位的动态场面;不仅有国家领导人的活动,还要用不同角度拍广场上的群众的反映、检阅军队的英姿等等,最后把所有拍过的镜头画面剪辑在一起,就可以把这一庆典活动的整个时间过程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这是照片所达不到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拍照还是拍摄都只能在实物实景的基础上拍,再怎么技术和艺术也不可能拍出毛泽东诗文中的美来!毛泽东的这两句诗既有景,也有典故和寓意。
“春风杨柳万千条”,意指春风浩荡,杨柳依依,生机盎然,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既是写景,又隐喻当时全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大好形势。
“六亿神州尽舜尧”,则用了《孟子·告天下》:“人皆可以为舜尧”的典故。作者化用这个典故,说当时的全国六亿人民已经都成为尧舜,这是对中国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谁也不能照样把毛泽东的这两句诗表达出来的美景深意拍出来或用镜头表现出来。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ucailoubg.com/8665.html
标题:春风杨柳万千条下一句 六亿神州尽舜尧